另壹角度 14/7/2011
家長起義!自己做校長

許多人聽到我要移民,第一個反應是:「為什麼?香港好好的,又不是沒有機會。美國的經濟會比香港好嗎?」

老實說,沒有人知道,未來幾年美國和香港的經濟,究竟哪一個會比較好。可能到最終,美國的經濟還會時好時壞,香港的樓市或者會繼續升升跌跌。不過,眼前的這些起起伏伏,對我來說都不重要。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他們的世界才是未來。作為一個自由的信徒,我更加相信,每個人都有權去創造自己的世界。

其實只要看看我們身邊的,手上的,口袋中的,美國仍然是創新事物的發源地,這個現實在可見將來還會繼續下去。就算在香港,傳統打工仔的崗位,也將會越來越少。取而代之,將會是提供各種專業服務的自由人;也有理由相信,十年後最吃香的工作,到今天還未被創造出來。

「就算像你所講,未來的世界要靠孩子們自己去創造,為什麼你不選擇留在香港接受教育?」

無錯,美國的教育也有諸多的問題,不過人家的制度永遠都留了一道活門,叫做「在家教育」( Home Schooling)。很多人誤以為,在家教育就是家長自己充當老師,什麼語文算術科學都一腳踢;這亦是所謂的教育專業,一直用來抹黑在家教育的講法。
免費教育,說得白一點其實是教育配給。

所謂配給都是一樣,政府限定了我們每天都要到同一個地方,拿同一籃子的日用品配給。官僚想當然自以為,同一籃子的日用品配給會適合所有人的需要。不過在現實中,官僚從不過問,也不敢面對的是,究竟配給品當中,究竟有多少是次貨,有多少是重複多餘,有什麼是不夠。至於學券制,就是希望透過民營化下的競爭,令教育配給的過程更貼近真實的需要。

學券制下家長仍要「硬食」捆綁式的教育安排,總是有點美中不足。在家教育的精髓,就是讓家長因應自己的需要,去找出不同專長的導師,將孩子學習的中心點,從一間包攬所有學科的院校,分散到各個獨立專門的學習場所。家長的最主要責任,則是設計課程和跟進學習的成效。換言之,家長就是孩子的個人校長。

香港許多中產家庭,雖然沒有可能進行在家教育,但家長都早已為孩子安排連串課外活動。這個社會現象,也引起了所謂「贏在起跑線上」的爭論。輿論的矛頭指向家長,說他們盲目追求競爭,破壞了孩子的童年。我其實是同情這些為孩子籌算未來但不得要領的家長,因為到了最後,他們所做的一切,仍然離不開要孩子入讀名校,領取更精美,但一樣是捆綁式的教育配給。

說實在,將教育的主導權還給每一個家長,路途太遙遠了,恐怕要許多年才有點眉目。不過,將自己孩子的教育當作終生事業,未嘗不是一種身教,可以從另一層面,讓我的兩個孩子更明白,創業家精神的意義是什麼。

無錯,美國的教育也有諸多的問題,不過人家的制度永遠都留了一道活門,叫做「在家教育」( Home Schooling)。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rindav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