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學府聯手 降腦創傷死亡率
 (星島)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    報道) 重型顱腦創傷的死亡率和致殘率甚高,是醫學界的棘手難題之一。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腦外科組團隊與西安軍醫大學神經外科的研究團隊合作,研究模擬腦創傷的動物模型和減低腦水腫的藥物等,早前獲頒「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腦創傷一般可分為局部性腦創傷和瀰漫性腦創傷,中大腦外科主任兼腦腫瘤中心主任潘偉生解釋,病人大部分同時出現兩種創傷。局部性腦創傷的死亡率可高達兩至三成,如果兩種創傷同時出現,死亡率可高達四成。他續稱,重型顱腦創傷產生的腦水腫和低鈉質等,造成腦壓增加和腦部缺氧,引起繼發性腦損害。


  潘偉生補充,難以預測繼發性腦損害何時出現,故需要對病人全面監察。腦壓高通常出現在首一至十日,低血鈉則在首五天發生,可引致重型殘廢,如變成植物人等,機會率可達七成。

  醫學界一直希望提升治療效率,但缺乏理想的動物模型進行分析,加上未深入了解當中機理及臨床治療方法,以致救治成功率偏低。團隊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展研究,創建兩種顱創傷後繼發性腦損害的動物模型,包括利用老鼠模型,模擬人類腦部受到真實撞擊的情況,以便研究其機理和進行藥物測試。團隊亦研究建立快速、綜合的救治體系,集合應急救治、手術和非手術治療,成功搶救五千二百九十八名重型顱腦創傷患者,死亡率由三成降至百分之十九點七。

  潘偉生表示,腦水腫是致命及致殘原因之一,會做成腦壓上升,阻礙血液、氧氣和葡萄糖等進入腦部,令腦部功能轉差。

中大團隊發現名為「AQP4」的蛋白質    ,可控制水份進出腦細胞,對腦水腫有重要影響。現時正研發藥物,以控制「AQP4」通道打開或關閉,潘偉生指,「經初步測試已發現可降低老鼠的死亡率,但估計最快要五年時間才可應用於人類。」

  至於西安團隊則研究利用中藥,控制名為「Homer 1」的蛋白質,防止腦部再受繼發性腦損害。潘偉生解釋,研究並不會將繼發性腦損害的死亡率減低至零,但期望「如果能減低一半,效果已十分理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rindav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