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毫子,搭巴士還是買雪條?

猜一猜鄭海泉的理財哲學

從「街童」到「大班」,經歷過貧窮與富足,滙豐大班鄭海泉,昨天與中學生分享理財之道,教導年輕人每月儲蓄,不要計較零用錢多寡,最重要是學懂感謝父母。
他雖貴為大班,但買過百多元的球鞋,亦無懼別人嘲笑太太的手機老套,着年輕人不要沉迷物質享受。

鄭海泉昨天在「滙豐理財學堂」上,向200名中學生傳授理財之道。他說其「身家」現時主要是現金、物業及股票,手持30萬股滙豐。鄭大班坦言自己的理財之道十分保守,投資之道更是不脫「行騎樓底戴鋼盔」的本色,未買過期貨、期權,連孖展都從未沾手。

每月儲蓄 不計較多寡

「別人經常問我如何理財,最重要是每個月都要儲蓄。」這位「保守」大班,建議學生至少儲起零用錢的四成,又認為買樓好過炒股,同學日後畢業後工作,應該先置業,因為他覺得「無瓦遮頭」,是一件「好唔穩陣」的事。

兒時家貧的鄭海泉小時候已明白「trade off」的理財道理。他憶說,由於昔日父母工作太忙碌,無暇照顧自己,故他經常「通街跑」。「有次與朋友去荔枝角海旁游水後,身上只餘下1毫子,當時心想,一是買雪條解渴,一是乘巴士回家。」最終他寧願買雪條解渴,之後步行近45分鐘回家,這趟經驗令他知道:要享受,必須同時犧牲。

鄭海泉的童年是香港的縮影。當時正值戰後不久,那個年代的香港人每每是一窮二白,鄭海泉兒時亦曾當過童工,替人穿膠花。「那時除了校服,幾乎沒有其他衫褲(指便服)了,有條斜布褲已經很好了,過農曆新年才有買新衫的機會。」

年輕人勿沉迷物質享受

他勉勵同學:「有零用錢已經很好,不用與別人比較多寡;100元也好、300元也好,都是父母給你們的,你們應該學懂感恩。」

他以自身經驗,教導年輕人切勿追求物質享受及消費,購物,不一定要買名牌,像他生活十分節儉,曾購買百多元的波鞋;有次太太被朋友嘲弄手機款式太舊,「嘩,你還用這個款式的手機呀!」

時下常有年輕人「碌爆卡」的新聞,鄭海泉着學生不應依賴信用卡透支消費。「信用卡只是提供方便,不是給人先花未來錢,我的信用卡是用自動轉帳繳款的,銀行根本賺不到我的錢。」他說罷全場大笑。

忌碌爆卡 先花未來錢

自言小時候讀書「麻麻地」的鄭大班,不諱言人生最大困難是看不到前途。他中五畢業,成績欠佳,連理工學院也考不上,打起一份月薪只有300元的文書工作來,「當時對前途感到非常迷惘,心想30歲的生活會怎樣?40歲時又怎樣?」後來他決心發奮讀書,一心一意考大學,終於考上香港中文大學,攻讀經濟。

以身作則 有錢先置業

中大畢業後,基於貢獻社會,他在福利機構工作,兩年後去新西蘭深造。碩士畢業後,他有多份聘書,最終選了入滙豐工作,是被職員按揭貸款優惠吸引,「買樓時滙豐向員工提供百分百借貸,所以選擇在這裏(滙豐)工作。」

他建議年輕人有錢先置業,絕對是以身作則。
 
香樹輝:財富從少錢累積 

與鄭海泉同場、跟學生分享理財之道的專欄作家香樹輝,與傳媒和財金人士熟稔,他表示曾經長年炒賣期貨,「棉花、可可豆……甚麼都炒一輪。」可惜他炒賣不善,輸得遍體鱗傷,1987年股災他更加是輸清光,上了人生慘痛的一課。

87年股災 炒期貨輸清光

炒賣未有令他致富,相反,投資及持有好股,令他可以累積財富。其父親78年去世時留下的400股滙豐,他多年來持有不放,加上多年來以股代息,迄今累積下來的股數已近800股。

經歷過投資路的起跌,他今天教導學生「SAVE」之道,即以「Save(儲蓄)」、「Accumulate(累積財富)」、「Value investing(價值投資)」和「Enrich(豐裕)」來處世。談到累積財富,他即場舉了最近讀報看到的一個外國例子:美國一雜誌曾設局試探58名億萬富豪及明星,寄給每人一張1美元數額的支票,說是「退款」。

一元幾仙 富豪亦不放過

全不起眼的一元幾仙,常人一般都會錯過,但結果是近五成富豪兌現了支票,該雜誌續以60美仙的支票再嘗試,仍有不少富豪不厭其煩照存入支票。

香樹輝認為,這故事說明富豪與常人的分別,「富豪會照樣入數,因為他們明白所有財富均由少錢累積而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rindav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