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的歷史真相
沈蒙
來源:錢江晚報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婦孺皆知,但是人們對此事前因後果的理解,與歷史事實出入很大,並且跟歷史真相正好相反。例如,荊軻刺秦王未果的原因,普遍認為是因為荊軻的劍術不精。那麼事實到底如何?荊軻PK秦王,誰的劍術高? 
    影視演繹“秦王刺荊軻”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秦王劍術高,該觀點來自於文學家的解讀和影視導演的演繹。
    詩人陶淵明在《荊軻》中寫到:“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在陶淵明看來,荊軻劍術不精,所以大功沒有告成。 
    對此,當今大導演陳凱歌也有一個非常具有創意的演繹。在其導演的《荊軻刺秦王》一片中,陳凱歌讓秦始皇破例允許荊軻帶長劍入殿,為這位刺客設下一個暗殺的陷阱。
當圖窮匕首現之時,荊軻剛把自己腰間的長劍拔出,早已做好準備的秦王搶先出劍,削鐵如泥,把荊軻的劍削斷了。荊軻還沒反應過來時,秦王已經把劍深深刺入了荊軻的胸膛。
人們看了這部片子後,覺得該片名應該改一下,準確的說是《秦王刺荊軻》。陳導的演繹,充分說明瞭荊軻劍術之糟糕——拔劍速度慢,劍的品質也不好。 
    而片中的秦王害怕別人搶去了功勞,還呵退了大殿裏所有的文臣武將,自己跟荊軻單挑獨鬥。陳導可能是秦始皇的粉絲,所以就把這位“千古一帝”,演繹成了美國西部牛仔式的大英雄。 
    歷史真相:誰最後殺死了荊軻 
    我們必須撇開文學家的解讀與影視導演的演繹,才能還原“荊軻刺秦王”的歷史真相。有幸的是,我們能在《史記》上看到此事的“實況轉播”——當時在場的夏無且(音“狙”),就是用藥囊擊打荊軻而救了秦王一命的那位御醫,將此事告訴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司馬遷的《史記》的有關部分正是此事的第一手的材料。 
    根據司馬遷的記載,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荊軻送地圖和樊於期的頭給秦王,圖窮匕現。荊軻右手抓住匕首,左手抓住秦王的袖子,要刺殺秦王,但是意外發生了——拉扯中,秦王的衣袖破了,他擺脫荊軻轉頭就跑,但是因慌張也拔不出身上的劍。而由於秦王當時規定大臣不能攜帶兵器上咸陽宮,衛兵必須站在大殿之外,所以整個咸陽宮形成這麼一個局面:荊軻單挑秦王,秦王繞著柱子跑。 
    這時站在旁邊的太醫夏無且把隨身的藥囊砸向荊軻,正是這一舉動救了秦王。緩過神來的大臣大喊秦王如何拔劍,秦王這才拔出了長長的寶劍。相對於荊軻手中的匕首,秦王的武器優勢很明顯,他先把荊軻的左腿砍斷了,然後連砍了8劍,荊軻還是沒有死,靠在咸陽宮的柱子上,把秦始皇罵了一頓。隨後,大殿外的衛兵聽到裏面亂做一團,趕進來殺死了荊軻。 
    先有夏無且砸藥囊,又有大臣場外指導“拔劍”,還有衛兵幫忙,如此看來,殺死荊軻的並不是秦王。而從事後秦王的論功行賞的角度看,即使秦王他自己也不認為殺死荊軻是自己的功勞,而主要是夏無且的功勞。他賜夏無且“黃金二百溢”,還說:“無且愛我,乃以藥囊提荊軻也。” 
    此外,武器上的不對稱,也是導致荊軻刺秦未果的因素之一。當秦王拔出自己的長劍時,僅手持匕首的荊軻已無法接近秦王了。 
    競爭上崗,劍術是標準之一 
    顯然,現場發生的一切仍不足以證明荊軻的劍術。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考慮問題。當時秦國已經拿下了趙國,燕國成了其下一個目標,岌岌可危。因為與秦國實力懸殊,不能硬拼,燕國這時就出現一個工作崗位,該崗位的職責是刺殺秦王,這個職責決定了該工作崗位一定是競爭上崗,能者上! 
    看看招聘委員會的幾個成員,第一個是燕太子丹的師父鞠武,老謀深算;第二個是燕國的節俠田光,智深而勇沉;第三個是秦國叛將樊於期,秦王的大仇人;第四個是太子丹,秦王兒時的玩伴,後不堪秦王淩辱而逃回燕國。 
    最早提出刺秦計劃的是鞠武,在他看來,田光是刺客的最佳人選,而田光以自己年事已高、精力不夠為由,又舉薦了荊軻。因此,從邏輯上推理,荊軻不僅具有田光智深勇沉的特徵,也年輕力壯。 
    聽說刺秦計劃後,荊軻考慮了很長時間,回絕了太子丹,認為自己不能勝任,後經太子丹反復懇求才同意。由此可見,荊軻遇事深思熟慮,絕非後世想像的一個狂徒。
    我們由此可以邏輯地推出荊軻的素質:“智深而勇沉”的田光所推薦的荊軻,一定是在精神素質和劍術水準上能勝此大任的。
既熟知秦王而又了解荊軻的樊將軍,毫不猶豫地將報家仇的生命賭注押在荊軻身上:為了讓荊軻能夠接近秦王,毫不猶豫把自己的人頭獻了出來,這說明在這位秦王叛將看來,荊軻的武功遠在秦王之上。而且與秦王是兒時好友的太子丹,也把復仇希望寄託在荊軻身上,說明在太子丹眼裏,荊軻確實是天下武功最好的人。
    再看看荊軻在西去刺殺秦王之前做了什麼準備。 
    《史記》記載,荊軻是一個“好讀書擊劍之人”。衛元君不聽荊軻計策,衛國被秦所滅。西元前241至227年,身為衛國人的荊軻家破人亡,流落韓、趙、燕等國。這14年的生活,司馬遷記載了兩件事,可以看荊軻生活的縮影:其一,是在榆次與蓋聶論劍,也就是切磋劍術;其二,荊軻遊于邯鄲,魯句踐與荊軻博,爭道,也就是下棋,結果“魯句踐怒而叱之,荊軻嘿而逃去,遂不復會”。 
    劍術是武功,下棋是鍛鍊智慧,荊軻一直在為實現他的大志作準備。 
    刺秦未果的必然和偶然 
    既然荊軻這麼牛,他為什麼還刺秦未果?我的答案是,出現這個結果,有一個必然因素和兩個偶然因素。失敗的必然因素是荊軻所帶的副手——行刺當天,秦舞陽被嚇破了膽,癱倒在秦庭上。 
    荊軻對劫持秦王的難度是作了充分估計的,萬一秦王第一次逃脫,最大的可能是繞著秦庭的柱子跑,那麼一個鎮靜的副手就可圍追堵截,確保萬無一失。
不幸的是,後來荊軻被太子丹的不信任所激怒,更怕秦舞陽單獨行刺壞事,沒有等到自己選定的副手到來,就帶著這位太子丹從民間選來的殺人犯,倉促上路了。這麼看的話,太子丹不僅對這次刺秦未果犯了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斷送了“天下第一勇士”的性命。 
    古人周曇有《秦舞陽》一詩,就是對此有感而發的:“丱歲徒聞有壯名,及令為副誤荊卿。是時環柱能相副,誰謂燕囚事不成。”講秦舞陽十幾歲殺人,卻徒有虛名,讓他當副手誤了荊軻,如果秦王繞著柱子逃跑時,他能幫一把,那麼誰說刺秦之事會不成呢? 
    另外兩個導致刺秦失敗的偶然因素,其一就是秦王穿的那件皇袍。誰也沒料到,荊軻一抓秦王的袖子,秦王大驚之下往後面一蹭,袖子就斷了。要是秦王穿了件結實的皇袍,他就跑不掉了。這個細節,後人不太注意,可《東周列國志》裏對此特地做了一番演繹:出了這件事後,秦王很鬱悶,便讓胡姬彈琴唱歌用以排遣,胡姬唱道:“羅縠單衣兮可裂而絕,八尺屏風兮可超而越,鹿盧之劍兮可負而拔,嗤彼兇狡兮身亡國滅!”歌詞第一句就提到那件衣服“可裂而絕”,救了秦王的命。 
    第二個重要的偶然因素荊軻沒有考慮到,那就是救秦王命的關鍵——夏無且的藥囊。 
    這個藥囊到底打在了荊軻什麼地方?有4種可能。 
    一種可能是打在了荊軻頭上,荊軻失去了知覺,摔倒在地。不過這種可能比較小,因為難度比較高,而且藥囊要有足夠的重量,夏醫生投擲的力氣還要很大。 
    第二種可能性是打在了荊軻的身上,不過荊軻是一個武功高強的人,這點撞擊恐怕也不會影響他的行動。 
    第三種可能性,夏無且的藥囊直接扔向荊軻的臉,恰好裏面裝了很多辛辣的粉末,迷住了荊軻的眼睛,趁其不辨東西時,秦王在大臣的指導下拔出劍來,砍斷荊軻左腿,這種可能性有,但缺乏證據,只是一種邏輯的推測。 
    第四種可能是夏無且的藥囊什麼也沒有打著,他一看當時的情況,荊軻拿匕首刺殺秦王,自己也驚慌,把手裏面本來捧著的藥囊胡亂往地上一扔。 
    正是這個胡亂扔在地上的藥囊,給荊軻帶來災難性後果。那裏面裝的珍珠、草藥撒了一地,荊軻的注意力一直都在秦王的身上,沒有注意到藥囊,一腳踩在珍珠上摔倒了,這種可能性很大,而且有證據:秦王拔出劍後砍向了荊軻的左腿,我們知道荊軻右手有一把匕首,寶劍當時有一米之長,能砍斷荊軻的左腿,肯定離荊軻很近,荊軻卻無還手之力,這個說明他很可能倒在地上,甚至失去知覺。 
    假如刺秦成功 
    在我的心目中,荊軻是古今第一純爺們。他的志向遠遠不限于報答太子丹,他的志向是恢復自己的家園,讓黎民百姓免受秦帝國的蹂躪。 
    秦王雖然沒有被刺死,但是倘若荊軻真的殺了秦王,中國的統一會推遲嗎?統一中國的還會是秦國嗎?中國走向統一是必然的,但是誰去統一是偶然的,有各種歷史的原因。 
    當時局勢,在戰國七雄中,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是三個國家,齊國、趙國和秦國。在司馬遷看來,秦帝國統一中國並不是中國最好的選擇,齊國統一中國的話,可能會走向更加文明,更加尊重知識分子的國家。但當時秦國的武力遠在其他六國之上,即使秦王被刺死,統一中國的也很可能是下一位繼任秦王。
=================
荊軻刺秦王真相
編輯:澹臺明  來源:中華讀書報
“荊軻刺秦王”是一個中國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故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名句也幾乎是婦孺皆知。然而,近日剛剛公映的國產故事片《荊軻刺秦王》卻將這個再熟悉不過的故事講得讓人覺得有些陌生。由李雪健扮演的秦王嬴政剛愎之餘透著些神經兮兮,張豐毅飾演的大丈夫荊軻竟也在悲壯之中略顯滑稽,更何況還有那個沒人聽說過的趙女及其先尋刺客繼以刺客為由攻打燕國的計謀……那麼,史實真相究竟如何?史家稗官又如何評價和闡釋這段歷史?一時間,這個兩千多年前的大案又成了今人議論的熱點。
帶著問題,記者訪問了幾位文史專家……
秦王嬴政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影片《荊軻刺秦王》中的秦始皇是個性格複雜且不斷發展變化的人物。他身形猥瑣,由於身為私生子、母親淫亂、從小又做為人質受過苛待,所以心理髮育不很健全,其人性善良溫和的一面被統一大業的宏願所遮蔽甚至扼殺。因此,出現在觀眾面前的嬴政顯得既孱弱又殘暴,既可憐又可恨。那麼,有關秦始皇的殘暴性格和身世之謎,歷史上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秦王是不是一個病態的暴君?研究戰國、秦漢史,最權威的史料依據就是《史記》和《戰國策》,《史記》研究專家、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韓兆琦教授對記者說:“據記載,嬴政的前半期,其人格表現是相當好的,可以說他是一個寬容大度的君王。
他決不是昏庸的暴君。如果說殘暴,秦昭王要比秦始皇殘暴。昭王時期的長平之戰,秦軍活埋了40萬人,而到了嬴政時期,歷史上就沒有這類屠殺的記載了。”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陳成軍說:“對秦始皇的暴君形象的定型是在漢代。漢為了吸取秦亡的教訓,所以一些政論家渲染了秦的殘暴,這與史實是有很大出入的,包括對秦朝賦稅繁重的說法也已有史學家考證推翻了。
即使是戰爭中屠殺俘虜,也並非秦國特有的現象,這種屠殺是當時歷史環境下很普遍很正常的情況。”史學家們一致證實,嬴政攻打邯鄲時的確活埋了一些他當年在趙國結下的仇人,但如電影中表現的那樣大規模地活埋兒童的暴行是從未發生的。
至於秦始皇的形象,幾位專家一致認為,秦始皇應該相當英武瀟灑。據歷史記載,嬴政是身懷武功之人,威武高大,真大丈夫也。
歷史學家翦伯讚就曾推論嬴政的相貌相當漂亮。陳成軍也說:“嬴政是陜西關中人,身材應是高大魁梧的,這一點看看兵馬俑都可以知道。”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陳其泰教授告訴記者:“秦始皇一天要讀幾百斤竹簡,精力過人,體力也是相當強壯,他稱帝以後,到泰山等地出遊巡視,所到之處都要樹碑,氣魄很大,不可想像他是一個猥瑣的、身心不健康的人。”
關於嬴政的身世,史學界也是眾說紛紜,大家都認為這個問題既無法考證也無法否定。說嬴政的生父是呂不韋,這是依據《史記》而來的。據司馬遷記載:政的父親子楚在趙國作人質時被大商人呂不韋當作其政治投機的資本,呂上下活動,竭力促使子楚成為了秦國太子,並將自己懷孕的歌舞姬送給子楚,使自己的兒子成為秦國王胄,他後來也位居相國多年。
政即位之後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併發現呂不韋與自己的母后淫亂,因此將呂革職發配,後呂不韋飲鴆而亡。對於這段史實,張大可說:“我個人贊成司馬遷的說法,因為至少有兩點是肯定的,一是政母的確為呂不韋所獻,二是政的確生於趙國。
嬴政的身世可能對他後來的性格發展有影響,但這種影響不是必然的,也並非最重要的因素。”而北大歷史系教授、秦漢史專家張傳璽則持相反觀點,他說:“有關這一點的史料都出自司馬遷之手,沒有其他材料佐證。
我個人不贊成這種說法。從嬴政的出生時間來看,嬴政是呂不韋所生這一點是值得懷疑的。”韓兆琦依據《史記》本身推斷:“《史記·呂不韋列傳》中有這樣的交待,說政母是‘趙豪家女也’,一個有名有姓的趙國豪門的女兒,是不可能在呂不韋處作歌舞姬的。司馬遷沿用這種傳說,一來因為他貫有的好奇之心,喜歡記載這種奇聞怪事。另外,人們願意相信這個說法,也是出於東方六國為秦所滅以後產生的仇恨秦國和秦始皇的心理。
人們說嬴政是呂不韋的兒子,就是說秦國早就亡國了,連秦始皇都不是真正的帝胄。這是一種仇恨心理的發泄。我認為嬴政不會是呂不韋的兒子。”“但是”,他接著說,“我認為既然史學界都沒有定論,而且這個問題對歷史也並不重要,所以在電影、文學中也沒有必要強調這個問題。”
荊軻:殺手乎?俠客乎?
韓兆琦告訴記者,在影片《荊軻刺秦王》的初創時期,他曾應邀為主創人員作過講座。其中,對於荊軻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他的意見是:“荊軻不是殺手,而是一個俠客。”
電影展示給觀眾的荊軻起初是一個給錢就殺人的職業殺手,面冷心硬。但在一次行刺中,一個純潔的盲女的自殺帶給他巨大的震撼,從此他金盆洗手,再不殺人。燕太子丹請他出山刺殺秦王也遭到拒絕。但是,當嬴政在邯鄲殘暴地活埋了無數趙國兒童之後,荊軻為了“不讓他再殺燕國的兒童”,故挺身而出,毅然刺秦。
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荊軻本是衛國人,其先人乃是齊國人,後來秦滅衛國,他逃亡到了燕國。在燕國,荊軻不被當局者重用,整日在市井放歌縱酒,酒醉之後往往與好友高漸離等相對而泣,旁若無人。根據史料的記載,荊軻“好讀書擊劍”,“雖遊于酒人乎,然其為人沉深好書”,也就是說,荊軻更是一個有學問的沉穩之士,決非一介山野莽夫。
至於他在刺秦王之前是否操過殺人的營生,歷史上是毫無記載的。後來燕太子丹找人行刺嬴政,首先找到田光,田光因年老力衰,故而推薦了他門下的荊軻。荊軻起初推辭過,但太子將他尊為上卿,給予他極為優厚的禮遇。荊軻本打算再等一個能助其一臂之力的朋友共赴秦國,但因太子催之甚急,只得帶領秦舞陽離燕赴秦,慨然踐諾。
在很多人的眼裏,荊軻是一個具有大俠膽識,又渾身充滿正義感的英雄。但在史學家眼中的荊軻並非如此簡單,文學史家和史學家對這個人物的評價也是不大相同的。韓兆琦認為:“荊軻是一個武藝高強、俠肝義膽的勇士,他刺秦的義舉來自他對強秦的國仇家恨,也是他爭取自己的生存權的最後一搏。
他與燕國不沾親帶故,如果說燕太子丹要刺殺嬴政有其報私仇的成分,那麼,荊軻的目的則更是出於為救六國人民的俠義之心。”張大可更是以“反暴”一詞來詮釋荊軻的行為。“太子丹開始並沒有重用荊軻,甚至後來讓他去刺秦,也沒有完全理解和信任他,”韓兆琦解釋說,“所以,荊軻並非要‘為知己者死’,他的行為的價值不在於個人義氣,而在於他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抗暴之心。”
但是,也有不少史學家認為,“對荊軻的評價不應拔得太高”。張傳璽說:“荊軻處在一個個人主義的時代,他被一種‘義’的觀念所驅使,雖然他的確勇敢,但他的‘義’畢竟是個人的小‘義’,而秦始皇的統一大業才是大‘義’。因此我認為不必要把他拔高到英雄人物的高度。”同樣認為不宜把荊軻拔高的陳成軍有著更為有趣的見解。他根據《戰國策·燕策》中的相關記載認為,荊軻根本就不是一個擅長打鬥的武士。
他說:“荊軻甚至是不具備作刺客的能力和本領的。事實上,荊軻應該更是一個戰國時期常見的縱橫之士,他喜歡讀書,善於遊說,有一定的學問,可以說他是個俠士,但他不是一個武夫。”根據這個觀點,陳成軍合理地解釋了荊軻為什麼開始婉拒太子丹讓他刺秦的要求,後來又一拖再拖。“他是在等一個真正的刺客,一個有能力行刺的武士。但是太子丹不容許他再等下去了,所以他只好和舞陽一起去,而舞陽只是一個在市井中殺人的小角色,到了秦王大殿裏自然嚇得變了色。而荊軻只得自己來扮演這個他並不願意扮演的角色。”陳成軍進一步說:“戰國時候這種俠士很多,遇到國家有難就挺身而出,但他們多是有助手的。荊軻自己作了刺客,我個人認為他實在是死不得其所。”
荊軻刺秦為哪般?
在影片《荊軻刺秦王》中有一個美麗的女人,那就是由鞏俐扮演的趙女。趙女與兒時在趙國作人質的嬴政青梅竹馬,後隨嬴政回了秦國。她一直認為嬴政是個仁愛的王,可以造福人民,所以當嬴政苦於沒有藉口攻打燕國的時候,趙女獻計親自到燕國尋一刺客,刺客一到,嬴政就有藉口攻燕了。然而,趙女在燕國愛上了荊軻,並認識到嬴政的殘暴,於是真的發生了刺秦的故事。
故事固然美麗,但趙女這一人物顯然是虛構的。史學家們對此種“為人設戲”的手法普遍表示寬容。“但是”,張大可教授說:“這樣的情節確實是混淆了歷史事實,而且恰恰削弱了秦始皇和荊軻這兩個人物的形象,削弱了秦始皇的雄才偉略,也削弱了荊軻為民抗暴的精神境界,不能不說是藝術上的一處敗筆。”
那麼,秦王攻打燕國到底需要不需要藉口呢?被採訪的文史專家眾口一詞:“絕對不需要”。專家們說,秦國在秦始皇之前已經打了幾十年的兼併戰爭和統一戰爭,到了嬴政即位時,條件已經成熟,實在沒有必要演出一場“苦肉計”。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荊軻究竟為什麼會去刺殺秦王呢?據《史記》所載,燕太子丹當時是這樣囑咐荊軻的:“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這就是說,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嬴政,脅迫他退還已侵佔的諸侯國領土,如果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們未必想害嬴政的性命,倘若嬴政不肯,他們才準備殺掉他。
但是,陳成軍就不相信這一說法,他說:“荊軻的刀上淬了毒藥,這就是要刺殺嬴政,後來解釋說本想生劫秦王,那不過是英雄失敗以後講的大話而已。”當然,史家各有各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荊軻刺秦體現了一種阻擋秦國繼續攻打其他小國的戰爭腳步的企圖。
無論是退兵之計也好,或僅僅是緩兵之計也罷,這應當是荊軻為解燕國之困,更是為所有諸侯國所做的最後一次努力。無論是否可以把荊軻拔高到一個英雄的高度,史為今鑒,至少我們今人可以從中感受到幾千年來普通民眾對強權的仇視。
涉及到對“荊軻刺秦王”事件本身的評價,專家們的觀點也各不相同。張傳璽說:“這個話題多年來一直被當作英雄話題,但實際上達不到這樣的高度。當時六國普遍政治黑暗,六國的君王不是無所作為就是亡國之君,所以我們今天評價那一段歷史,認為秦始皇的統一戰爭是一場正義戰爭。
他結束了割據分裂的深重災難,他的統一為後來中國的大統一奠定了基礎,秦始皇是一個建立了巨大功勳的歷史人物。所以荊軻刺秦是不顧大局的行為。不必要否定荊軻,但也不必要誇大他的精神。”陳成軍也同意這種看法,他說:“歷史的進程是個人無法阻擋的。即使荊軻殺死了嬴政,還會有下一個秦王來繼續統一的事業,所以他這種行刺的舉動是沒有太大意義的。當然,他的精神還是可貴的。”
但是,也有另一部分文學史家和史學家肯定和讚揚荊軻的偉丈夫氣概,認為刺秦是正義之舉。張大可說:“荊軻是一個反暴的英雄人物。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是應該肯定的,但並不是說荊軻就是要維護割據的反面人物。秦國在統一的過程中對人民構成了傷害,人民贊成統一,但不一定贊成秦國這種殘暴的統一方式,雖然秦不採取武裝暴力的方式也不行,但荊軻的作為還是正義的,我們應該把荊軻刺秦和荊軻之死看成統一大業中人民必然要付出的代價。
”韓兆琦也說:“我們肯定秦始皇的統一,但同時也要肯定荊軻的精神,荊軻是個抗暴的英雄和勇士,他刺秦不為報私仇,也不為太子丹個人,而是為了所有深受戰爭災難的人民。就像在拿破侖發動的戰爭中,拿破侖推進文明的進程,但反抗拿破侖的人同樣也是民族英雄。文革時期,因為批儒評法,頌揚秦始皇這個大法家,人們就批判荊軻,說他是‘跳梁小丑’、‘螳臂當車’,其實這是不對的。秦順應歷史潮流,但荊軻並不因此就算反動,他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最後,接受了採訪後專門去觀看了電影的韓兆琦教授希望通過記者指齣電影中幾處失實之處,以正觀眾視聽。他指出,“母后”的稱謂是帝王對自己母親的稱呼,大臣們是不可濫用的。影片中秦王對有功之臣允諾,死後封其入宗廟,這也是違背史實的,宗廟只能供奉王室的祖先。另外,影片一開始寫秦王在戰場上英勇殺敵,這是不準確的,因為秦國任何一個君王都沒有親自上過戰場。
 
 
arrow
arrow

    Vrindav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