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核專家郭位﹕注水冷卻棄車保帥 電廠報廢 泄微量輻射 防核心熔化
 (明報)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明報專訊】核子工程專家、城大校長郭位教授昨接受本報專訪,分析福島第一核電站爆炸事故,懷疑涉人為錯誤導致後備電力系統維修不當,令反應堆在地震後冷卻系統失靈過熱。他稱,工作人員注入冷水降溫是正確一步,但副作用是染了微量輻射    的冷水將急速蒸發,並分解成氫氣及氧氣滲漏,引發核電廠地面建築外殼爆炸,卻可保反應堆核心避過重演「切爾諾貝爾事件」式危機。

疑後備電力系統失修

郭位於專訪中又強調,反應堆核心外圍的水泥保護殼非常厚,不過仍有變數,「強烈地震或日後的餘震,會否把原可擋住飛彈的水泥保護殼也弄破了?」若反應堆不幸熔化,令高度放射性物質滲入了地底及地下水,便可能引發規模如切爾諾貝爾事件的災難。

他認為最安全有效的救亡措施,是繼續大量注入冷水為反應堆核心降溫,雖然最終可能令反應堆報廢,大量蒸發出的帶微輻射的水氣亦可能擴散到大氣,但相信對市民實際健康影響不大。


城大校長郭位是美國    國家工程院院士,專長是電子和核能的可靠性研究。他估計,福島核電廠已有近40年歷史,理應大修,但管理公司以往卻有隱瞞事故的不良紀錄,懷疑因人為錯誤失修才令核電事故發生,重申核電技術本身是安全。

大亞灣兩重後備電防失靈

對於香港大亞灣核電廠的安全風險,他指遠較福島核電廠安全,除因大亞灣反應堆的水泥殼比福島的厚至少一倍,及地點位於地震及海嘯風險極微的地方外,亦因大亞灣的反應堆冷卻系統有最少兩重後備電力系統,其中一重系統更可以機械力量而非電力運作,大幅減低失靈可能。

大亞灣核電站核安全委員會副主席李焯芬又表示,福島核電廠排放的水蒸氣,含有放射性物質「碘131」,物質濃度於離開核電站便大幅下降,與切爾諾貝爾電廠涉及泄漏輻射程度更高的「銫」不同。

李焯芬又指出,福島核電廠的冷卻系統,主要受海嘯破壞,廣東沿岸由於有台灣    及菲律賓    等天然屏障,直接受海嘯侵襲風險不大,加上南方電網較完善,「就算停電,也可以調度其他省市的電力到廣東應急」,故認為大亞灣一旦遇到緊急事故,停電風險不大。

福島與大亞灣核電廠均使用第2代核電技術,遇到緊急情况,都要啟用備用電源帶動冷水散熱。中國電力    投資集團日前表示,中國沿海未來落成的核電廠會改用第3代核電技術AP1000,安全系統毋須電力啟動。但據中國廣東核電集團的網頁顯示,廣東未來擬建的核電廠仍屬第二代改進型,並非AP1000技術。另有環保團體指出,AP1000是中國引進的技術,外國未有國家採用。

明報記者 馬耀森 陳志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rindav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