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香港觀察:塑料袋徵費會減少垃圾嗎?
鄒頌華 香港獨立評論員 BBC
2015年 3月 31日
香港每人每年平均使用1,100個膠袋。
據環境保護署的數據顯示,在2009年以前,即未實施任何塑料袋收費前,香港每年有超過80億個塑料袋被送往堆填區,即每人每年平均使用1,100個膠袋。這個數字之驚人,令香港終於在六年前開始首階段征收膠袋稅,在3,000多家商戶(主要超市和便利店)購物時,如需要膠袋,每個征收五角。
六年過去,明天香港將開始第二階段的膠袋徵費計劃,全香港逾10萬間零售商店,只要使用的購物袋含有塑料成分,而商品又不在豁免範圍內,統統都要收取五角。
這些措施為香港鋪路進入更環保的「無膠時代」,固然是美事。不過,到今天為止,筆者在街頭所見所聞,似乎許多市民對新措施仍懵然不知。不久前就有環保團體「世界綠色組織」,發現有一半受訪者對第二階段膠袋徵費計劃零認識。看來新措施運作初期,會出一點亂子。但更重要的是,不少人也對新規定是否收效存疑。
膠袋量不跌反升
在2009年實施第一階段的膠袋徵費後,曾有過膠袋使用量大跌的佳音,比如在2010年,即計劃實施翌年,商戶的膠袋派發量下跌九成,其中超市的膠袋棄置量由四億八千八百萬降至八千四百萬個。
可是,好景不常,自2012年開始,政府所得的膠袋稅步步高升,即膠袋使用量不跌反升,由2010及2011年平均收到2600萬元膠袋稅,升至2012年的3000萬元,而去年更多達3500萬元;即由2010年派發膠袋量5,000多萬個增至2014年的6,600多萬個。
為何首階段的成效後來變得不理想?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指,其中一個原因與自由行/水貨客大量來港購物不無關係,他們一般都會索取膠袋,數量肯定不會少。
此外,徵費由一開始到現在也是五角,通脹已令徵費的成效逐漸消失。如果第二階段仍以這個金額為基凖,恐怕也不會有多大成效。
用紙量將大增
減少膠袋的同時,用紙量卻增加了。
香港要邁向零垃圾仍有很長的距離,但至少有了第二階段的膠袋徵費,也算是一個好的開始。但最後能否做到真正的減費,還要看政府有沒有全盤政策和整個社會的環保意識如何。
現在,社會上普遍對第二階段徵費仍處於爭論那些貨品用膠袋受到豁免,哪些不受豁免,收費上限和下限這些枝節,目前仍未有更高層面的討論。
而零售業為免得失顧客,也各出法寶。
有大型零售商已開始改為派發紙袋。也就是說,減少膠袋的同時,用紙量卻增加了。有膠袋商已預計膠袋訂單會下跌兩成,但紙袋訂單量會上升。
有連鎖時裝店指會在四月全線轉用獲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的紙袋。然而,未必所有零售商也會著意用甚麼紙才算環保,所以最後還是會令樹木遭殃。而且生產紙袋過程不止要伐木,也需要經過漂染,用水量大,紙袋本身也不耐用,更容易用後即棄,引伸的環境問題可能比膠袋問題嚴重。
膠袋徵費的原意,是要減少垃圾,尤其是濫用膠袋造成的環境災難,令市民自備環保袋購物。但過去數年,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方法有點治標不治本。
膠袋使用量曾經少了,後來反彈;而所謂的「環保購物袋」,即更難以分解更不環保的「不織布袋」卻大行其道,不少企業、社團和公營機構更以此為「環保禮物」,當贈品派發,造成的是另一場災難。
當台灣於2002年全面限制使用膠袋後,至今減少膠袋使用量達98.1%,效果顯著;何以香港推行類似的措施,好歹也有六年光景,卻效果未盡人意?關鍵還是態度。
轉變的是政策和行為,而非觀念,沒有作出消費行為的反省,最終恐怕無法改變甚麼。
(責編:路西)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
http://easss.com/travel/hotel/trivago
把監管成本用來做宣傳教育吧,心未到,會壞事!只讓大商家又多了一條財路,原來免費送的卻可以賣錢了,只增加小商家經營成本……
佚名, 中國
鄒頌華 香港獨立評論員 BBC
2015年 3月 31日
香港每人每年平均使用1,100個膠袋。
據環境保護署的數據顯示,在2009年以前,即未實施任何塑料袋收費前,香港每年有超過80億個塑料袋被送往堆填區,即每人每年平均使用1,100個膠袋。這個數字之驚人,令香港終於在六年前開始首階段征收膠袋稅,在3,000多家商戶(主要超市和便利店)購物時,如需要膠袋,每個征收五角。
六年過去,明天香港將開始第二階段的膠袋徵費計劃,全香港逾10萬間零售商店,只要使用的購物袋含有塑料成分,而商品又不在豁免範圍內,統統都要收取五角。
這些措施為香港鋪路進入更環保的「無膠時代」,固然是美事。不過,到今天為止,筆者在街頭所見所聞,似乎許多市民對新措施仍懵然不知。不久前就有環保團體「世界綠色組織」,發現有一半受訪者對第二階段膠袋徵費計劃零認識。看來新措施運作初期,會出一點亂子。但更重要的是,不少人也對新規定是否收效存疑。
膠袋量不跌反升
在2009年實施第一階段的膠袋徵費後,曾有過膠袋使用量大跌的佳音,比如在2010年,即計劃實施翌年,商戶的膠袋派發量下跌九成,其中超市的膠袋棄置量由四億八千八百萬降至八千四百萬個。
可是,好景不常,自2012年開始,政府所得的膠袋稅步步高升,即膠袋使用量不跌反升,由2010及2011年平均收到2600萬元膠袋稅,升至2012年的3000萬元,而去年更多達3500萬元;即由2010年派發膠袋量5,000多萬個增至2014年的6,600多萬個。
為何首階段的成效後來變得不理想?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指,其中一個原因與自由行/水貨客大量來港購物不無關係,他們一般都會索取膠袋,數量肯定不會少。
此外,徵費由一開始到現在也是五角,通脹已令徵費的成效逐漸消失。如果第二階段仍以這個金額為基凖,恐怕也不會有多大成效。
用紙量將大增
減少膠袋的同時,用紙量卻增加了。
香港要邁向零垃圾仍有很長的距離,但至少有了第二階段的膠袋徵費,也算是一個好的開始。但最後能否做到真正的減費,還要看政府有沒有全盤政策和整個社會的環保意識如何。
現在,社會上普遍對第二階段徵費仍處於爭論那些貨品用膠袋受到豁免,哪些不受豁免,收費上限和下限這些枝節,目前仍未有更高層面的討論。
而零售業為免得失顧客,也各出法寶。
有大型零售商已開始改為派發紙袋。也就是說,減少膠袋的同時,用紙量卻增加了。有膠袋商已預計膠袋訂單會下跌兩成,但紙袋訂單量會上升。
有連鎖時裝店指會在四月全線轉用獲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的紙袋。然而,未必所有零售商也會著意用甚麼紙才算環保,所以最後還是會令樹木遭殃。而且生產紙袋過程不止要伐木,也需要經過漂染,用水量大,紙袋本身也不耐用,更容易用後即棄,引伸的環境問題可能比膠袋問題嚴重。
膠袋徵費的原意,是要減少垃圾,尤其是濫用膠袋造成的環境災難,令市民自備環保袋購物。但過去數年,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方法有點治標不治本。
膠袋使用量曾經少了,後來反彈;而所謂的「環保購物袋」,即更難以分解更不環保的「不織布袋」卻大行其道,不少企業、社團和公營機構更以此為「環保禮物」,當贈品派發,造成的是另一場災難。
當台灣於2002年全面限制使用膠袋後,至今減少膠袋使用量達98.1%,效果顯著;何以香港推行類似的措施,好歹也有六年光景,卻效果未盡人意?關鍵還是態度。
轉變的是政策和行為,而非觀念,沒有作出消費行為的反省,最終恐怕無法改變甚麼。
(責編:路西)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
http://easss.com/travel/hotel/trivago
把監管成本用來做宣傳教育吧,心未到,會壞事!只讓大商家又多了一條財路,原來免費送的卻可以賣錢了,只增加小商家經營成本……
佚名, 中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