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膠袋稅始料不及的苦果
楊懷康
2009年07月16日
無定向風 Next Mag
環境局長邱騰華揚言近七成民意支持而開徵膠袋稅。市民的環保意識真的如斯強烈,那又何須寓禁於徵?帶頭減排,邱局長何不以身作則,關掉辦公室的冷氣?
七月七日開徵五角一個的膠袋稅。翌日,《信報》社評詳為引述澳洲、愛爾蘭及台灣這三個「先進」地區抽膠袋稅的可鑑經驗。一句到底:超市用的 膠袋確實少了,其他地方用的膠袋(譬如垃圾袋)可大增,此消彼長,整體膠袋用量盈倍上升,非但收不到少用膠袋的環保目的,情況反較前惡化。
落得如斯境地,《信報》社評以為乃主事官僚「思慮不周」之過。若然有幸見到「思慮不周」這個四字詞,海耶克不難會捻鬚微笑:此又豈不理所當然? 目下世人將他所說的「始料不及的後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來個科學包裝,廣義化為「始料不及的後果定律」(Law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說的不正是抽膠袋稅弄巧反拙,為求環保反而破壞環境的「始料不及的後果」嗎?
弄巧反拙必然是「思慮不周」
為 什麼會釀出弄巧而反拙般「始料不及的後果」來?沒有心智正常的人會蓄意跟自己過不去,做出明知會違背自己初衷、設想的事情來。可是像抽膠袋稅般搬起石頭砸 自己的腳的事情卻又一天到晚都在發生,殆為萬有引力般的科學規律,說到底那還不是「思慮不周」之過?有頭髮誰想當癩痢?有條件、能力思慮周詳,想清想楚一 切可能出現的後果,誰會做出跟目標背馳的愚蠢行徑?於此可見,「思慮不周」是弄巧反拙的先設條件。問題是像抽膠袋稅般用心良苦的政策為什麼總是「思慮不 周」?
在海耶克說來,那倒是必然的。在全港兩千間超市、便利店及摩登藥房購物,用背心形的膠袋要抽稅五角;政策的目的無疑是寓禁於徵,叫人少用膠袋。 然而俗語有雲,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人掌握的資訊、智慧各有不同;坐冷氣房的大老爺們又焉預料得到七百萬人會想出什麼辦法計仔對付這個環保新猷?
正是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我們的局長、副局長們是否諸葛亮之才,他們自己知自己事,不贅。抽膠袋稅引發「始料不及的後果」,正常呀。(體現環保精神,邱騰華局長應否以身作則,帶頭關掉辦公廳的冷氣機?)
替顧客添煩添亂
像 敝刊報導的,用厚身膠袋預先包裝洗頭水、食油、清潔劑等量重物品方便攜帶也只是對策之一而已;假以時日,天曉得創意無窮的廠商、推銷員還會使出什麼招數來 方便顧客?須知膠袋不是無緣無故出現的,那是著著實實為顧客解決攜物之難的產品。禁制膠袋,你叫買六隻雞蛋、十個橙,另加三罐可樂的顧客怎麼辦?
誠然,上超級市場的顧客都可以有備而來、自攜購物袋;但這樣做方便嗎?一個什麼環保袋,不斷循環再用,又衞生否?不織布造的環保袋用的塑膠料比一般膠袋多四十倍,那又環保否?
到西貢吃海鮮,先跟海旁艇戶買魚蝦蟹,自攜到酒家烹調,無疑別具風味,倍添情趣。可是要顧客自攜自備所有材料嗎,酒家要不關門也難也。誰不知道經 濟發展源自生產分工;而分工的要義乃在提升生產力、帶來方便。自攜購物袋之舉非但是開時代的倒車、替顧客添煩添亂,更打擊消費意欲,那又豈是促進繁榮之 道?
雖然沒有言明,環保分子主催抽膠袋稅,他們的真正目的可能正是打擊消費意欲。在這些所謂地球之友的眼中,沒有消費行為是不破壞環境、與地球為敵的,故此也就非要透過這種、那種的規條命令禁制打擊,以達致「不損氣候分毫」(climate-neutral)的目的不可。
自然環境神聖不可侵犯?
按以地球之友自居的環保分子的口脗,自然環境神聖不可侵犯,而人類與生俱來的消費意欲則從來都破壞環境,也就是褻瀆神靈。他們對大自然的膜拜,跟文革之時「爹親、娘親不及毛主席親」的紅小兵的革命豪情不相上下。
由是之故,在環保分子來說膠袋稅、停車熄匙以至一切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環保措施,都是一場又一場的聖戰。提升環保到這般神聖的層次,尋常百姓那敢說 半個不字?官家說民調顯示近七成市民支持抽膠袋稅。環保意識真的如斯強烈,人們不應都自動自覺不用膠袋的了麼?那又何須多此一舉,開徵新稅?要抽稅不又足 以證明這些民調結果之謬?然而仗著這樣的民調來抽稅則無可避免衍生海耶克說的「始料不及的後果」了。為什麼?
試想想,古今中外,自從開始「以有易無」的買賣活動以來,做生意的莫不挖空心思、使出渾身解數發展不同的辦法方便顧客。挑人流旺盛的地方設鋪固 然是這麼的一回事,24/7年中無休的全天候開門營業也是這麼一回事。超市供應購物膠袋,方便顧客而已,那又豈是什麼萬惡不赦的罪行?
禁止超市供應膠袋,豈又無異於禁止商戶方便顧客?那又還是生意嗎?做生意的人總不成坐以待斃,那麼他們又焉能不想個辦法以為對抗?想起辦法來,你說是坐冷氣房的官僚還是身家性命財產攸關的生意人的腦筋更靈活?出現諸種官僚始料不及的後果又豈不理所當然?
破壞物盡其用的均衡
即 使商戶的對策確是比官僚的政策更賦創意,那理應亦不致帶來像愛爾蘭、台灣等「先進地區」抽膠袋稅後膠袋的總消耗量不降反升的後果呀?出了什麼問題?依我 看,超市供應購物膠袋行之有時,人們早已懂得物盡其用、達致最高的資源運用效益的「均衡境界」,譬如用購物膠袋盛載廚餘垃圾。抽膠袋稅打破均衡:購物膠袋 少用了,廚餘垃圾膠袋的用量則大增,更還多了方便攜帶但無循環再用之效的預先包裝袋,那又焉能不弄巧反拙、膠袋消耗不跌反升?
這是不是說一切措施都必然引發「始料不及的反後果」?關鍵是新措施能否搔著人們的癢處 —— 照顧到他們的切身利益。先前在此跟大家說過的故事:挪威政府為了防止放牧牛隻導致草原沙漠化,斥資協助肯雅人轉業捕魚;始料不及者,是富了起來的漁人紛紛 增置牛隻,由是加速草原沙漠化。不私有化草原,那又何以叫牧民珍惜這關乎全球氣候暖化的寶貴資源?挪威政府不對付草原公有的問題,反而教起肯雅人捕魚來, 此又豈非捉錯用神?用神有誤,引發始料不及的反效果,又豈不理所當然?
人皆生而致力於改善當前境況,追求方便更是人類的天性。要人們環保、珍惜資源,沒有問題,可是追求環保也得方便人們購物消費、處置廚餘垃圾呀。蔑視方便的需要,無異於拂逆人性,那又豈能有什麼好下場?
楊懷康
2009年07月16日
無定向風 Next Mag
環境局長邱騰華揚言近七成民意支持而開徵膠袋稅。市民的環保意識真的如斯強烈,那又何須寓禁於徵?帶頭減排,邱局長何不以身作則,關掉辦公室的冷氣?
七月七日開徵五角一個的膠袋稅。翌日,《信報》社評詳為引述澳洲、愛爾蘭及台灣這三個「先進」地區抽膠袋稅的可鑑經驗。一句到底:超市用的 膠袋確實少了,其他地方用的膠袋(譬如垃圾袋)可大增,此消彼長,整體膠袋用量盈倍上升,非但收不到少用膠袋的環保目的,情況反較前惡化。
落得如斯境地,《信報》社評以為乃主事官僚「思慮不周」之過。若然有幸見到「思慮不周」這個四字詞,海耶克不難會捻鬚微笑:此又豈不理所當然? 目下世人將他所說的「始料不及的後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來個科學包裝,廣義化為「始料不及的後果定律」(Law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說的不正是抽膠袋稅弄巧反拙,為求環保反而破壞環境的「始料不及的後果」嗎?
弄巧反拙必然是「思慮不周」
為 什麼會釀出弄巧而反拙般「始料不及的後果」來?沒有心智正常的人會蓄意跟自己過不去,做出明知會違背自己初衷、設想的事情來。可是像抽膠袋稅般搬起石頭砸 自己的腳的事情卻又一天到晚都在發生,殆為萬有引力般的科學規律,說到底那還不是「思慮不周」之過?有頭髮誰想當癩痢?有條件、能力思慮周詳,想清想楚一 切可能出現的後果,誰會做出跟目標背馳的愚蠢行徑?於此可見,「思慮不周」是弄巧反拙的先設條件。問題是像抽膠袋稅般用心良苦的政策為什麼總是「思慮不 周」?
在海耶克說來,那倒是必然的。在全港兩千間超市、便利店及摩登藥房購物,用背心形的膠袋要抽稅五角;政策的目的無疑是寓禁於徵,叫人少用膠袋。 然而俗語有雲,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人掌握的資訊、智慧各有不同;坐冷氣房的大老爺們又焉預料得到七百萬人會想出什麼辦法計仔對付這個環保新猷?
正是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我們的局長、副局長們是否諸葛亮之才,他們自己知自己事,不贅。抽膠袋稅引發「始料不及的後果」,正常呀。(體現環保精神,邱騰華局長應否以身作則,帶頭關掉辦公廳的冷氣機?)
替顧客添煩添亂
像 敝刊報導的,用厚身膠袋預先包裝洗頭水、食油、清潔劑等量重物品方便攜帶也只是對策之一而已;假以時日,天曉得創意無窮的廠商、推銷員還會使出什麼招數來 方便顧客?須知膠袋不是無緣無故出現的,那是著著實實為顧客解決攜物之難的產品。禁制膠袋,你叫買六隻雞蛋、十個橙,另加三罐可樂的顧客怎麼辦?
誠然,上超級市場的顧客都可以有備而來、自攜購物袋;但這樣做方便嗎?一個什麼環保袋,不斷循環再用,又衞生否?不織布造的環保袋用的塑膠料比一般膠袋多四十倍,那又環保否?
到西貢吃海鮮,先跟海旁艇戶買魚蝦蟹,自攜到酒家烹調,無疑別具風味,倍添情趣。可是要顧客自攜自備所有材料嗎,酒家要不關門也難也。誰不知道經 濟發展源自生產分工;而分工的要義乃在提升生產力、帶來方便。自攜購物袋之舉非但是開時代的倒車、替顧客添煩添亂,更打擊消費意欲,那又豈是促進繁榮之 道?
雖然沒有言明,環保分子主催抽膠袋稅,他們的真正目的可能正是打擊消費意欲。在這些所謂地球之友的眼中,沒有消費行為是不破壞環境、與地球為敵的,故此也就非要透過這種、那種的規條命令禁制打擊,以達致「不損氣候分毫」(climate-neutral)的目的不可。
自然環境神聖不可侵犯?
按以地球之友自居的環保分子的口脗,自然環境神聖不可侵犯,而人類與生俱來的消費意欲則從來都破壞環境,也就是褻瀆神靈。他們對大自然的膜拜,跟文革之時「爹親、娘親不及毛主席親」的紅小兵的革命豪情不相上下。
由是之故,在環保分子來說膠袋稅、停車熄匙以至一切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環保措施,都是一場又一場的聖戰。提升環保到這般神聖的層次,尋常百姓那敢說 半個不字?官家說民調顯示近七成市民支持抽膠袋稅。環保意識真的如斯強烈,人們不應都自動自覺不用膠袋的了麼?那又何須多此一舉,開徵新稅?要抽稅不又足 以證明這些民調結果之謬?然而仗著這樣的民調來抽稅則無可避免衍生海耶克說的「始料不及的後果」了。為什麼?
試想想,古今中外,自從開始「以有易無」的買賣活動以來,做生意的莫不挖空心思、使出渾身解數發展不同的辦法方便顧客。挑人流旺盛的地方設鋪固 然是這麼的一回事,24/7年中無休的全天候開門營業也是這麼一回事。超市供應購物膠袋,方便顧客而已,那又豈是什麼萬惡不赦的罪行?
禁止超市供應膠袋,豈又無異於禁止商戶方便顧客?那又還是生意嗎?做生意的人總不成坐以待斃,那麼他們又焉能不想個辦法以為對抗?想起辦法來,你說是坐冷氣房的官僚還是身家性命財產攸關的生意人的腦筋更靈活?出現諸種官僚始料不及的後果又豈不理所當然?
破壞物盡其用的均衡
即 使商戶的對策確是比官僚的政策更賦創意,那理應亦不致帶來像愛爾蘭、台灣等「先進地區」抽膠袋稅後膠袋的總消耗量不降反升的後果呀?出了什麼問題?依我 看,超市供應購物膠袋行之有時,人們早已懂得物盡其用、達致最高的資源運用效益的「均衡境界」,譬如用購物膠袋盛載廚餘垃圾。抽膠袋稅打破均衡:購物膠袋 少用了,廚餘垃圾膠袋的用量則大增,更還多了方便攜帶但無循環再用之效的預先包裝袋,那又焉能不弄巧反拙、膠袋消耗不跌反升?
這是不是說一切措施都必然引發「始料不及的反後果」?關鍵是新措施能否搔著人們的癢處 —— 照顧到他們的切身利益。先前在此跟大家說過的故事:挪威政府為了防止放牧牛隻導致草原沙漠化,斥資協助肯雅人轉業捕魚;始料不及者,是富了起來的漁人紛紛 增置牛隻,由是加速草原沙漠化。不私有化草原,那又何以叫牧民珍惜這關乎全球氣候暖化的寶貴資源?挪威政府不對付草原公有的問題,反而教起肯雅人捕魚來, 此又豈非捉錯用神?用神有誤,引發始料不及的反效果,又豈不理所當然?
人皆生而致力於改善當前境況,追求方便更是人類的天性。要人們環保、珍惜資源,沒有問題,可是追求環保也得方便人們購物消費、處置廚餘垃圾呀。蔑視方便的需要,無異於拂逆人性,那又豈能有什麼好下場?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