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發明疾病的人:現代醫療產業如何賣掉我們的健康
http://goo.gl/PMpyoe

無效的醫療—— 拆穿用藥與手術的迷思
http://goo.gl/zHc5bm

探討醫藥真相: 醫藥真相~英學者:藥廠為賣藥發明病

發明疾病的人
2007年9月23日 

【明報專訊】八月的股市瘋狂,九月的股市更瘋狂。請問美國聯儲局為什麼要減息半厘?誰都知道是為了紓緩次按風暴的經濟衝擊,可是這「重藥」竟變成股市興奮劑:美股漲逾400點,升幅逾3%;香港只減息四分一厘,港股卻急升超過1200點(周五收市報25,843.78點,「亞洲股神」李兆基預測的28000點還會遠嗎),升幅逾5%。股市與「重藥」只是比喻,可又不僅僅是比喻,病和藥既隱喻瘋狂的股市,也直指人體的健康,

因為這世界的股市瘋狂,醫藥市場更瘋狂 —— 德國醫藥專欄作家者布萊克 ( Jorg Blech ) 告訴世人,有很多「發明疾病的人」,也有數之不盡的「無效的醫療」。 

iHerb.com 

出書揭破醫藥神話 

《發明疾病的人》和《無效的醫療——拆穿用藥與手術的迷思》都是布萊克的銷暢書。此人在英國和德國考獲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學位,卻沒有投身醫學界,只當上專門揭破醫藥神話(或騙局)的記者。 

布萊克非常形象化地指出,要是將所有藥物「沉入海底的話,對人類來說就是一大福音——但對魚類卻是詛咒」,那是因為愈來愈多的藥物已經變成賺取暴利的商品(就像股票),這等上市藥廠的王牌產品不但療效成疑,藥廠更與一些醫研人員串通,一起「發明」一些毫無根據的疾病 (諸如社交恐懼症、飛行時差症候群、上網癮、膽固醇過高、面罩式憂鬱症、身體過重、高血壓、更年期、纖維肌痛、大腸激躁症、勃起功能障礙、急性疲勞症候群、軟組織風濕、天堂憂鬱症、悠閒病、懼血懼醫症……等等,名目繁多,恕難盡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促銷昂貴的藥物——這些既不道德也不專業的勾當,說來跟好一些對畄基金的投資和評級報告何其相似。 

「重藥」只是賺取暴利的商品,不一定是良藥,至少在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看來,減息未必就是治癒美國經濟病症的良藥 (且這些病症有時是誇大的,有時是無中生有的「發明」),他在減息前已指出:這劑「重藥」的代價很大,會引致很多副作用和後遺症。 

醫藥市場瘋狂度可媲股市 

藥物與股市的瘋狂關係,可以從輝瑞 (Pfizer ) 這家全球最大的藥廠說起。2004年12月,輝瑞發表聲明:研究報告顯示,大量服用該公司治療關節炎的王牌產品 Celebrex,會增加患心臟病的危險。一經公布,輝瑞股價應聲跌至七年來的新低,並拖累美股及歐洲股市下跌。 

2006年12月,輝瑞宣布停止開發降膽固醇藥物 Torcetrapib ——獨立監督機構指出,此藥會引致心臟血管出問題,數名患者因此死亡,評級機構和對畄基金立刻調低輝瑞的評級和股價,輝瑞股價應聲重挫15%,跌破24美元的重要關口,報23.8美元,甚至抵消了紐約銀行以400億美元收購 Mellon Financial 的利好消息。 

美國人(其實是全球的城市人)最關心的,恐怕就是健康(據說來自藥廠)和財富(據說來自股市)。

在輝瑞事件之前,默克製藥 (Merck & Co.) 的暢銷關節炎藥物 Vioxx 因嚴重的心血管病風險被迫撤離市場,默克股價在2004年9月股價下跌27%。經過連番致命事故,美國製藥股一沉不起,一直跑輸大市。 

酒會理論——股市健康互補 

藥物與股市的瘋狂關係,也可以從彼得林治(Peter Lynch)的「酒會理論」中見出端倪。他說在大跌市之後,沒有人談論股市了。在酒會中,有人過來問他今後如何謀生,他說「試試買點基金吧」,他們沒聽完便走了,他們寧願跟醫生或牙醫聊天。當酒會裏的人避開基金經理,寧願向醫生請教健康之道,股市便有轉機了。

當股市反彈了15%,幾乎無人注意;股市漲了 30%,酒會裏的人群便圍在他身邊,再不理會醫生牙醫了,因為醫生和牙醫也在人群中打聽股市走勢。彼得林治還說,當你在酒會中碰見任何人(包括醫生和牙醫),都向你推薦三五隻股票,徵兆已經很明確——應該是將手上的股票逐步沽出的時候了。 

彼得林治乃美國的「投資奇才」,他在1977至 1990年出任麥哲倫基金經理人,13年間,他管理的資產由2000萬美元增長至140億美元,投資者超過100萬人。可是他看不起對畄基金的研究員和分析師,他在《征服華爾街》(Beating the Street)、《學以致富》(Learn to Earn)等寫給年輕人參考的著作一再指出,「華爾街從沒出現過一名投資成功的分析師,破產的倒見過不少」。是的,醫藥市場和股票市場都有很多「發明疾病的人」,都有很多「無效的醫療」,都對你的銀行戶口不懷好意。 

盡信醫藥不如無醫藥 

股市瘋狂,醫藥市場更瘋狂。布萊克認為「知識才是最好的治療」,因為現代醫療體系已淪為藥物的傾銷網絡,使醫學淪為貪婪的產業,很多疾病是不藥而癒的,服藥只是一種心理慣性——荷蘭藥理學家裴西恩 (Paul Persijn)有一回開車到德國經過藥房時大吃一驚:

他「在荷蘭不曾見過的瓶瓶罐罐的藥品世界」,在荷蘭,經醫生問診後,只有60%病人會拿到處方去買藥,在德國卻達到80%至95%。在香港,是100%要是你去看醫生而拿不到藥或拿了很少的藥,便會覺得,這醫生若非炒輸股票而剝削你取得大量藥物的權利,便是存心「蹾笨」。 

如此說來,醫藥市場、醫藥消費(及其消費心理學)跟股票市場一樣,在「發明疾病的人」的謊言蔓延期間,很容易讓人互相複製幻覺,也很容易泡沫化。布萊克說他絕對不是反對製藥產業,也不是反對現代醫學,他跟我們一樣會去打流感預防針,也會去做身體檢查。

但盡信醫藥不如無醫藥——遠古的人類相信,使人生病的是魔鬼,巫師的職責是驅魔;要是將巫師換成醫藥,就是現代的處境,現代人跟古代人其實一樣迷信,對泡沫化、幻覺化的健康和財富,尤其迷信。 

迷信健康財富 令人上癮 

誰都不免迷信財金權威的講話,每逢美國聯儲局主席發表言論,各國財政部長、銀行要員、基金經理乃至升斗股民都會像魯迅小說《藥》中的殺頭的圍觀者那樣,伸長脖子和耳朵,聆聽並揣測箇中玄機。《藥》說的是人血饅頭,饅頭蘸上革命黨人的鮮血,給病人吃,病沒治好,革命黨人的鮮血也白流了,猶如布萊克和彼得林治的著作大概沒治好世人的「心病」,是白寫了。 

股市瘋狂,醫藥市場更瘋狂,瘋狂得教人想起一本揭破精神科藥物驚世大騙局的書——兩位美國學者彼得布利金 (Peter Breggin) 與大衛柯翰 (David Cohen) 合著的《為藥瘋狂》(Your Drug May Be Your Problem : How and Why to Stop Taking Osychiatric Drugs),此書開宗明義,提出「警告:精神治療藥物有礙健康」,繼而指出醫生在幾分鐘診斷便開出的精神治療藥物如抗抑鬱藥、鎮靜藥,其實都是令病人一生上癮的毒品;

醫藥研究員、刊物和廣告向無知者推薦並讚揚其療效,宣揚「精神困擾只要吃藥就會好」的假象,其實都是片面的真理,甚或是近乎謊言,因為「這些藥物都可能造成許多嚴重而致命的副作用,大多數還會形成強烈的身體依賴性,難以戒除,造成情緒和生理的痛苦……」對迷信股市「重藥」的股民來說,何嘗不是如此這般? 

文﹕葉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rindavan 的頭像
    Vrindavan

    Vrindavan 的痞客邦部落格

    Vrindav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