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兩歲童食海魚水銀超標 專家籲孕婦小童勿吃過量
明報

【明報專訊】劍魚、吞拿魚等深海魚的刺身是不少港人至愛,但要小心進食過量會導致水銀(汞)中毒!

香港中毒諮詢中心(簡稱中毒中心)發表的香港水銀接觸報告,揭露一名兩歲童因進食海魚幾乎水銀中毒,其血汞值一度高達387nmol/L,遠超正常的77nmol/L的水平,要連續19天服用副作用高的藥物(DMSA)治理。

專家呼籲,孕婦及小朋友要特別小心,不要進食過量的深海魚,如劍魚、吞拿魚及魚翅等。

食物安全中心指出,他們一向也有監察食物中的水銀水平有否超標,從2010年至今年6月,被驗出水銀超標的水產樣本共有9個,包括3個劍魚樣本,2個銀鱈魚樣本,和鯰魚柳、白鱈魚、紅蝦、藍鰭吞拿魚樣本各1個,水銀含量由0.71至1.6ppm(即710至1600微克/公斤)不等。水銀含量最高是去年7月公布的冷凍劍魚。

根據世衛安全標準,孕婦和兒童每周每公斤體重不能攝取超過1.6微克水銀,以體重60公斤孕婦計算,即每周最多可攝取96微克水銀,即進食6片上述冷凍劍魚(以刺身分量10克計),已超出安全上限,只重20公斤的兒童,甚至吃2片已超標。




須接受帶副作用治療

中毒中心分析2005至2009年間41宗有關水銀超標的求助個案,求助者年齡由2至77歲不等。除意外打破水銀溫度計外,進食海產是本港市民最主要接觸水銀的源頭。當中3名病人要接受帶不良副作用的螯合療法(chelation),其中1人更是年僅兩歲小童。

中毒中心總監劉飛龍醫生表示,正常人的血汞值介乎77nmol/L,超過200就可能中毒,超過300、400就會影響身體健康。他指出,2歲童血汞值高達387nmol/L,極可能中毒,但因醫生及時治療才無事。

他說,螯合療法有一定副作用,中心主張要謹慎使用,但水銀中毒對身體影響更大。在平衡風險利益後,醫生共為該小童處方19天的解毒藥物DMSA。劉飛龍表示,一般因食魚而水銀超標只需戒食深海魚1個月,血汞值便回復至正常水平,毋須用藥。

可致畸胎失明弱智
城市大學生物及化學系副教授林漢華解釋,因為水銀會以甲基汞的有機形態在食物鏈不斷累積並放大,通常在食物鏈的位置愈高、體型愈大的魚,其甲基汞含量就愈高

他指出,甲基汞可通過胎盤經孕婦傳至胎兒,影響胎兒發育,可能造成畸胎、胎兒失明、失聰及弱智等問題。不過他說,深海魚有豐富的Omega3及脂肪酸,對兒童發育有益,過去研究顯示,本地和珠江三角洲的魚甲基汞含量並非太高,他建議孕婦及小童勿食過量即可。

打破水銀溫度計是最常見接觸水銀的源頭。劉飛龍說,一旦打破水銀溫度計,要徹底清理及用膠袋封好,切勿用吸塵機吸走水銀,以免水銀揮發於空氣中更易被吸入。

另外,服用中藥「輕粉」、使用有美白功效的化妝品,亦可能吸入過量水银。劉飛龍呼籲,如市民發現腳腫、小便次數增加、出現蛋白尿及尿起泡等,可考慮驗血了解是否水銀超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rindav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