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外用消炎止痛 慢性積聚體內
 (明報)2011年1月26日 星期三 

【明報專訊】水楊酸(Salicylic Acid)是一種化學物,作醫學用途的稱為水楊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俗稱「冬綠油/冬青油」,外用消炎、止痛,多款藥油藥膏、治香港腳藥物都有加入。2007年6月,美國    一名17歲田徑賽跑健將,使用運動酸痛膏後中毒死亡,懷疑跟該藥膏含水楊酸有關。

水楊酸會慢性積聚人體內,長期攝取可致中毒,損害肝臟或腎臟,中毒初期徵狀包括呼吸困難、嘔吐、腹部不適、發燒、耳鳴等。

水楊酸近年亦用於化妝品,有研究指水楊酸可去角質,有助毛孔收縮。不過,另有報告指長期塗抹水楊酸非但不能美白,反令皮膚敏感者出現紅斑,感覺搔癢及刺痛。法例規定水楊酸不可作食物防腐,但80年代曾有食肆被揭發為增加魚蛋、牛丸彈牙度,竟將這可致中毒的化學物加入食物,近年則較少聽聞。


持續塗藥油嬰中毒亡 含「水楊酸甲酯」 1歲以下不宜用
 (明報)2011年1月26日 星期三 

【明報專訊】老人視藥油如寶,但兒科專科醫生警告,替幼兒塗藥油可隨時致命。政府兩年前成立「檢討兒童死亡個案先導計劃」委員會,發現2006至2007年間的18歲以下兒童死亡個案中,其中一名數月大嬰兒,因家長持續替他塗一種含有化學物「水楊酸甲酯」的藥油致中毒身亡。委員指出,坊間多種藥油包括所有名稱含「花」字的都有水楊酸甲酯成分,不適宜用於1歲以下幼兒。

亂服咳水亦有危險

除了藥油,委員會又發現兒童亂服咳藥水成藥致命個案,咳藥水含有可待因(Codeine)成分,同樣容易令1歲以下幼兒中毒,令嬰孩不能呼吸,服食過量更有可能即時喪命,呼籲家長不要亂購成藥,必須按醫生處方給幼兒服藥。

嬰兒皮膚薄 易吸收中毒

委員會兩年間共錄得209宗兒童死亡個案,當中58%(121宗)屬死於自然,大多數是患先天性疾病而死,但亦有「可以避免」個案,包括上述家長誤替幼兒塗藥油致中毒。委員之一、兒科專科醫生余則文表示,由於嬰兒皮膚薄、加上新陳代謝    較慢,容易吸收藥油中的水楊酸甲酯,故較成人容易中毒,出現呼吸困難、發燒等徵狀,繼而死亡。

醫生﹕包括所有名含「花」字藥油

余則文不願透露有關個案的家長為何替嬰兒塗藥油、藥油滲入嬰兒什麼部位、分量及持續時間等細節,但提醒市民,若嬰兒有咳嗽、感冒、發燒、肚痛、水痘等病,千萬不要以為塗藥油可治癒,必須帶嬰兒求診。他指出,目前坊間大多數藥油、包括所有名稱含「花」字的,都含水楊酸甲酯,1歲以下幼兒不應使用,而成年人長時間使用也有中毒風險。(見另文)

記者在市面購買了3種名稱含「花」字藥油,包括:和興白花油、和興白花膏、依馬打正紅花油,按它們的說明書所列,水楊酸甲酯含量由20.7%至60%不等(見表)。至於吸入幾多會中毒,目前未有標準,但有醫生曾指出,兩歲以下兒童若吸入一茶匙分量藥油,便有中毒死亡危機。

本港2008年曾發現兒童懷疑塗藥油致命個案。患感冒的3歲女童,懷疑死於罕見的「雷爾氏綜合症」,據文獻所載,此症疑與水楊醯胺有關,水楊醯胺的衍生物就是水楊酸甲酯。

市面藥油列明「嬰兒忌用」

上述3種「花」字藥油,除了和興白花膏,其餘兩者都有「嬰兒忌用」字眼,和興白花油列明「患有感冒、水痘或發熱病的兒童避免使用含有水楊酸甲酯的產品」。衛生署    發言人表示,中成藥條例要求藥物生產商在包裝上清楚列明藥物成分,包括水楊酸及其他成分,並針對兒童使用方法印上警告字眼。署方會每年抽查市面的中成藥,以確保其成份符合安全標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rindav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