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王生明(1910年2月29日-1955年1月20日),祖籍湖南省祁陽縣,中華民國陸軍少將(追晉),於一江山島戰役率領千餘名守軍奮勇抵抗三日後陣亡。
年幼時入讀私塾兩年,15歲從軍,歷經大小戰役屢立戰功,自預備兵晉升至地區司令。
北伐
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中南京之戰,孫傳芳以白俄雇傭軍和北伐軍反覆爭奪雨花台,十七歲的王生明在學兵隊中擔任班長生俘白俄雇傭軍兩名。後升任四十軍少尉排長,旋即在中原大戰中立功升任中尉。
勦共
此後參加對蘇區的圍剿,在紅軍損失最大的廣昌戰鬥中負傷。1935年,王生明率部包圍了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賀昌,賀昌自戕。
抗日
1937年對日抗戰,王生明率部參加淞滬戰役,死守蘊藻濱,所部只有9人生還,此後王生明即受到胡宗南的屢次提拔,先後參加中條山戰役,朱仙鎮戰役,抗戰結束時已經昇到上校。
一江山
1949年胡宗南所部敗退西康,王生明放棄駐防臺灣198師副師長的職務,追隨胡宗南到西康軍中擔任135師副師長,後和羅列在西康打遊擊,戰至彈盡援絕後化妝1950年2月輾轉返台。王生明入國防部政幹班受訓後,再度追隨化名秦東昌的胡宗南調任大陳防衛部一江山地區副司令,不久繼任南麂地區副司令。胡宗南將卅多股各自為政的游擊武力,整編為反共救國軍六個大隊,將船隻整編為海上突擊總隊。
1953年8月,蔣中正總統決定增調正規軍到大陳島,派出陸軍第46師,並由留美的劉廉一中將擔任大陳防衛司令,取代胡宗南。陸軍第46師防守大陳本島,救國軍駐守周邊的一江山、漁山、南麂島。劉廉一於1954年將王生明升任司令,同年10月,晉任一江山地區司令,1955年元旦獲頒第五屆戰鬥英雄第一名,並由時任總統蔣介石親自授獎。
王生明知道守一江山島必死,命令部隊中夫妻、兄弟、父子必須撤退一人。1955年1月18日上午七時許,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採取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模式,大舉進攻大陳島門戶一江山島,身為一江山島指揮官王生明指揮全島七百餘名守軍奮勇抵抗至少5,000名登陸的解放軍,力守僅1.75平方公里的一江山島達三日之久,直到1月20日下午四時許,率領彈盡援絕的守軍衝鋒後陣亡。身後由總統蔣介石親臨致祭,追晉為陸軍少將,並入祀忠烈祠。
一九五五年一月十八日,中共以陸海空三棲作戰方式全面攻擊這個孤島,號稱是解放軍建軍以來第一次現代化登陸作戰。由於國軍失去海空優勢,大陳完全無法增援一江山,只能眼睜睜看著小島被共軍轟成火海,歷時六十一小時的猛烈交戰後,一江山終於失守,指揮官王生明最後一次與大陳防衛部通話時說:「敵人距離只有五十公尺,我還留了最後一顆給自己的手榴彈…。」
紀念
高雄市鳳山區陸軍軍官學校附近有生明社區及王生明路。
士林芝山岩的「至誠路」,是以王生明的字「至誠」命名。
全站熱搜